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内讼诚知止

2024-04-02 10:21:08

『内讼诚知止』诗句汉字解释:

内:里面。与外相对。《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音纳)。古同纳。受纳,进针,性交。《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素问·调经论》:“候呼内针。

讼: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讼不亲也。--《易·杂卦》;饮食必有讼。--《易·序卦》;会礼之家,名为聚讼。--《后汉书·曹褒传》;又如聚颂纷纭;讼辩(争辩);讼斗(争斗);讼怨(争吵怨恨);讼直(申辩是非曲直);讼争(争辩,争吵);讼罪(争辩无罪);讼曲(争论是非曲直;打官司;讼,《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正字通》;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

诚:形声字;《说文》:“诚,信也。从言,成声。”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戏和阴谋诡计。《礼记·中庸》就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亚圣孟子也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认为反省自己以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

知:【动】(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止:停止,不再前进的意思。止,一只脚,脚趾朝上、脚后跟朝下,停止前行。一前一后两个脚印为一步,后面的脚不再前进,只剩下前面的脚印了,就是止了。止,表示停住不动,拦阻,使停住,古同“趾”,脚;脚趾头。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半步为武。武取“止、戈”二字组合,取其“半步为安全范畴“的意思。尺(尺骨),以人体小臂长为一尺。半步,即一腿之距。

『内讼诚知止』诗句词语解释:

内讼:1、内心自责。《论语·公冶长》:“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讼,犹责也。言人有过,莫能自责。”《晋书·蔡谟传》:“且归罪有司,内讼思愆。若遂致之于理,情所未忍。”宋王安石《感事》诗:“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谢觉哉《姜梦周同志传》四:“这就是梦周同志的品质--最优秀的共产党人品质,如果说别人的好,是‘勉强而行之’(经过内讼与自省的)或‘利而行之’(有所为),那么,梦周同志算得上是‘安而行之’了。”2、心内自为讼责也。自责也。《论语·公冶长》:「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晋书·蔡谟传》:「且归罪有司,内讼思。」

诚知:注释(1):确实知道。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遣悲怀三首(其二)》元稹

知止: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新唐书·李靖传》:“﹝靖﹞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清唐孙华《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参见“知止不殆”。

『内讼诚知止』古诗词出处:

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张九龄)

光景赖闲林。内讼诚知止,外言犹匪忱。成蹊谢李径,卫足感葵阴。荣达岂不伟,孤生非所任。江城何寂历,秋树亦

内讼诚知止相关的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