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俱承国士恩

2024-05-08 00:00:45

『俱承国士恩』诗句汉字解释:

俱: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俱,皆也。--《说文》;而仪与之俱。--《战国策·齐策》。注偕也。;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庄子·天运》;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史记·魏公子列传》;百余人俱。--《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李陵俱。;处与之俱。--《世说新语·自新》;使与书俱。--清·袁枚《黄生借书说》;等同;所谓后者应不俱也。--《素问·三部九侯论》。注犹同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论衡》

承:从人从双手、奉也。受也。;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国:是汉语常用字,始见于商代。本义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后泛指国家。也指国都。在现代,对于“国”的观念是:“国家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是暴力的机器。”在古代把分封给诸候的封地叫“国”,把都城叫“国”;把地域也叫“方”或“国”。从字的源义来看,可以说,古代人民对于“国”的观念的形成,是比较晚的。

士:事也。数始於一,终於十。从一从十。推十合一为士。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1.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姓。

恩:从因从心。用心感受到的最大的范围;好处,深厚的情谊:~爱。~赐。~宠(指帝王对臣下的优遇和宠幸)。~德。~典。~惠。~仇。感~。开~。

『俱承国士恩』诗句词语解释:

国士:1、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战国策·赵策一》:“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宋黄庭坚《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维扬生》:“以张良、韩信之才,不识为国士。”2、一国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墨子·公孟》:“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荀子·子道》:“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王先谦集解:“国士,一国勇力之士。”3、太平天囯改翰林为“囯士”。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改翰林为囯士,谓其学识超乎一囯,以囯士待之,自克以囯士报也。”

『俱承国士恩』古诗词出处:

送杜御史还广陵(李嘉祐)

同事元戎久,俱承国士恩。随莺过淮水,看柳向辕门。草色金陵岸,思心那可论。

俱承国士恩相关的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