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名重三司平水土

2024-07-05 00:05:53

『名重三司平水土』诗句汉字解释:

名:最基本的释义是指人或事物的称谓,或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

重:字源见重;重复,重叠;四阿重屋。--《考工记·匠人》。注复笮也。;设重帘。--《周礼·掌次》;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王无重世之德。--《史记·春申君传》;重金兼紫。--《后汉书·吕强传》;圜有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又如这两个例子重了;重句(重复的文句);重字(重复的字);重卦(重叠八卦);重席(重叠的垫席);重轩(双重栏杆;双,成对;盖二以重。--《仪礼·少牢礼》

三: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时期)。

司:(主持;操作;经营):1.(部一级机关里的一个部门):2.(姓氏):

平:1.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均等:~大雪纷飞。抱打不~。公~合理。3、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安定、安静:~安。~服。5、治理,镇压:~定。6、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和好、讲和:“宋人及楚人~”。8、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往常,一向:~生(.从来;.终身)。~素。;0、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姓。;2、〔~假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3、古同“评”,评议。

水: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2,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水,准也。--《说文》;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五行一曰水。--《书·洪范》;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水曰清滌。--《礼记·曲礼》;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土:是尚未固结成岩的松、软堆积物。主要为第四纪时的产物。土与岩石的根本区别是土不具有刚性的联结,物理状态多变,力学强度低等。土由各类岩石经风化作用而成。土位于地壳的表层,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主要地质环境。土与岩石一起是工程岩土学的研究对象。

『名重三司平水土』诗句词语解释:

名重:1、名声显赫。《后汉书·袁安传》:“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闇。”《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薛涛笺﹞真正名重一时,流芳百世。”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此人名重,然其书法,实不甚佳。”

三司:1、指三公。《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李贤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唐张说《和丽妃神道碑铭》:“故坐而论教,则位比三司;动而具赡,则仪型六列者矣。”参见“三公”。2、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3、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三月﹞戊寅,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续通志·职官四》:“三司起於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4、宋代于广州、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宋史·食货志下八》:“﹝熙寧﹞九年,集贤殿修撰程师孟请罢杭、明州市舶,诸舶皆隶广州一司。令师孟与三司详议之。”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九七一年,太宗灭南汉,即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以后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与广州合称‘三司’,是北宋主要的对外贸易港。”5、明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明史·职官志一》:“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穀,其考核则听於府部。”

平水:1、平治水利。《后汉书·百官志五》:“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鱼税。”宋曾巩《工部尚书制》:“今中臺起曹,实践其任,矧屯田、虞衡、平水之职,莫不隶焉。”2、指银子的标准成色。《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且慢,银子的平水都错了。”3、集市名。在浙江绍兴东南,傍平水溪。唐时已成市,见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附近盛产茶,名为“平水茶”。4、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的别称,以城西南有平水支流得名。金元时称平阳所刻书籍为“平水板”。

水土:1、土地表面的水和土。《书·舜典》:“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国语·周语上》:“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韦昭注:“水气不润,土枯不养,故乏财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踰年,而功程有毕。”碧野《大巴山人》:“现在,这鹞子沟的瀑布和溪水清清,就是周围林木保持了水土的缘故。”2、指水中和陆上。《礼记·郊特牲》:“籩豆之荐,水土之品也。”孔颖达疏:“其籩豆所荐之物,或水或土所生品类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3、山川;国土。《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郑玄注:“袭,因也。因水土,谓记诸夏之事,山川之异。”三国魏曹操《让还司空印绶表》:“水土不平,姦宄未静,臣常媿辱,忧为国累。”唐杜甫《石犀行》:“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4、犹本国;当地。南朝陈徐陵《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昔晋侯不能乘郑马,赵将不能用楚兵。一非水土,难为骋力。”唐冯翊《桂苑丛谈·赏心亭》:“﹝丞相﹞自大梁移镇淮海,未期周,荣加水土,移风易俗,甚洽羣情。”5、指某一地域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晏子春秋·杂下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馥庭向在广西太平府,极言其山川奇秀,草木鸟兽之瑋奇,而水土大恶,外乡人不可居。”凌力《星星草》第十六章:“他要试试盩厔的水土能不能使兰、梅生存开花。”

『名重三司平水土』古诗词出处:

江陵严司空见示与成都武相公唱和,因命同作(刘禹锡)

幕府旌门相对开。名重三司平水土,威雄八阵役风雷。彩云朝望青城起,锦浪秋经白帝来。不是郢中清唱发,谁当丞相掞天才

名重三司平水土相关的名字:

出自『江陵严司空见示与成都武相公唱和,因命同作』的句子:

  • 南荆西蜀大行台
  • 幕府旌门相对开
  • 名重三司平水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