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行色旌旗动

2024-07-05 05:10:08

『行色旌旗动』诗句汉字解释:

行:象形。本义道路;行,道也。--《说文》;行有死人。--《诗·小雅·小弁》;遵彼微行。--《诗·豳风·七月》;又如行苇(路旁芦苇);行阡(道路);行神(路神);行程(路程);行街(大路;直排为行,横排为列;左右陈行,戒我师旅。--《诗·大雅·常武》;凌余阵兮躐余行。--《楚辞·九歌·国殇》;奉读书,五行并下。--《后汉书·应奉传》;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郑伯使卒出貑,行出犬鸡。--《左传·隐公十一年》;队伍,军队;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史记·陈涉世家》

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旌:1.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2.表扬

旗: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熊虎曰旗。--《广雅》;师都建旗。--《周礼·春官》;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望其旗靡。--《曹刿论战》;泛指各种旗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以为旗章。--《礼记·月令》;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动:从重从力,重×力=动1.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动动了一下”;.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动动全国”)。2、使开始发生:发~。3、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4、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5、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6、非静止的:~画。7、可变的:~产。8、行为:举~,~作。9、常常:~辄得咎。

『行色旌旗动』诗句词语解释:

行色:1、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气派。《庄子·盗跖》:“今者闕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耶?”五代冯延巳《归国谣》词:“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明朝便是关山隔。”鲁迅《伪自由书·航空救国三愿》:“听说广州也有一队(指飞机)出发的,闺秀们还将诗词绣在小衫上,赠战士以壮行色。”2、犹行旅。宋王禹偁《送柴侍御赴阙序》:“廷尉评王某,从宦属邑,受恩煦深,收涕挥惲毫,以序行色。”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妾口占小词一首,调寄《南乡子》,赠君行色,休得见哂。”《再生缘》第二二回:“壮志堂堂行色远,英风凛凛战谋偕。”3、五行之色。黑、赤、青、白、黄是配合水、火、木、金、土的五行之色。《隋书·礼仪志七》:“宣尼制法,云行夏之时,乘殷之輅。弈叶共遵,理无可革。然三代所尚,众论多端,或以为所建之时,或以为所感之瑞,或当其行色,因以从之。”参见“行次”。

旌旗:1、亦作“旌旂”。亦作“旍旂”。亦作“旍旗”。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汉应瑒《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汉枚乘《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三国魏曹植《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宋刘过《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墨乌戚尔。”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2、借指军士。唐王昌龄《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陈毅《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行色旌旗动』古诗词出处:

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刘禹锡)

管籥换离宫。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爱棠馀故吏,骑竹见新童。汉垒三秋静,胡沙万里空。其如天下望,旦夕咏

行色旌旗动相关的名字:

出自『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的句子:

  • 星使出关东
  • 兵符赐上公
  • 山河归旧国
  • 管籥换离宫
  • 行色旌旗动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