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登坛拥旄节

2024-07-08 09:34:27

『登坛拥旄节』诗句汉字解释:

登:象形字,本义指上车。主要用于动词表示践踏,脚向下用力。另有姓氏名“登”。

坛:①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②用土堆成的平台;③僧 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④文艺界、体育界或舆论 阵地;⑤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

拥:从手从雍,收谓敛持在手,拥谓抱之於怀也。本意多指用手去抱,或者具有,拥有之意,也指人或车船等紧紧地挤在一起。引申意多指拥护: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古同“耄”,年老。

节:属于常用字。“节”是古入声字,现代汉语有两个本意是竹节,引申指木节,又引申指事物的分节、分段。引申指节日。因竹节的分段有一定的规律,又引申指法度、节操之意。“节”又引申作动词表示节制,特指节省用度。由此引申为摘取的一部分。在古代还指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又特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即使节。以上都读作。有另一音“”,仅用于“节骨眼”、“节子”。

『登坛拥旄节』诗句词语解释:

登坛:1、登上坛场。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昔张景明亲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命旅致屯云之应,登坛有降火之祥。”李善注:“登坛,祭天也。”《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然而杜门不用,登坛受讥。”李善注:“《江表传》曰:‘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然登坛,即位之时也。”《后汉书·献帝纪》“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李贤注引晋袁晔《献帝春秋》:“乃为坛於繁阳故城,魏王登坛,受皇帝璽綬。”《晋书·谢安传》:“及宋受禪,谢晦谓刘裕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璽紱。’”《史记·淮阴侯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唐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海》诗:“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2、走上讲台。北周庾信《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始弘就馆之礼,即受登坛之策。”唐杜牧《送太昱禅师》诗:“结社多高客,登坛尽小师。”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阳明登坛讲学,反復辨説良知二字。”3、借指某种事物开始出现。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九》:“人格的平等,也是一种外来的旧理想;现在‘经验’既已登坛,自然株连着化为妄想。”

拥旄:1、持旄。借指统率军队。《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朱轮华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李善注:“班固《涿邪山祝文》:‘杖节拥旄,征人伐鼓。’”南朝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唐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诗:“将军拥旄宣庙略,战士横行静夷落。”清昭槤《啸亭续录·明春二公论战》:“春将军寧亦世代拥旄者,言对敌如角觝然,觉稍势异,即放手再与之扑,不然必颠仆矣。”

旄节: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唐张守节正义:“旄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汉书》云‘苏武执节在匈奴牧羊,节毛尽落’是也。”宋梅尧臣《送马仲涂司谏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諫諍,又持旄节使阴山。”明夏完淳《大哀赋》:“苏属国之旄节终留,庾开府之江关永弃。”2、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唐李嘉祐《送从弟归河朔》诗:“诸将矜旄节,何人重布衣。”《新唐书·杨汝士传》:“开成初,繇兵部侍郎为东川节度使。时嗣復镇西川,乃族昆弟,对拥旄节,世荣其门。”3、指仙人所执紫毛或青毛之节。唐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诗:“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旛倚石龕。”赵殿成笺注:“《真誥》:‘老君佩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巾金精之巾。’《紫阳真人内传》:‘衍门子乘白鹿,执羽盖,杖青毛之节,侍从十餘玉女。’”

『登坛拥旄节』古诗词出处:

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十八时作)(元稹)

优游岁序淹。登坛拥旄节,趋殿礼胡髯。醮起彤庭烛,香开白玉奁。结盟金剑重,斩魅宝刀铦。禹步星纲动,焚符灶

出自『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十八时作)』的句子:

  • 静习狂心尽
  • 幽居道气添
  • 神编启黄简
  • 秘箓捧朱签
  • 烂熳烟霞驻
  • 优游岁序淹
  • 登坛拥旄节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