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步登龙尾道

2024-07-10 17:44:51

『步登龙尾道』诗句汉字解释:

步:一前一后两个脚印,为一步。多指脚步,主要用于动词,走路。步,计量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止,为半步。尺(尺骨),以人体小臂长为一尺。半步(止)是三尺,即一腿之距。

登:象形字,本义指上车。主要用于动词表示践踏,脚向下用力。另有姓氏名“登”。

龙: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飞龙在天。--《易·乾》;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叶公子高好龙。--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尾:引自《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释。

道:形声。从辵,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道,所行道也。--《说文》;一达谓之道。--《尔雅》;道坦坦。--《易·履》;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步登龙尾道』诗句词语解释:

登龙:1、登天的龙。《史记·孝武本纪》:“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泰一锋,名曰‘灵旗’。”2、乘龙。唐李白《箜篌谣》:“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3、同“登龙门”。唐王季友《酬李十六岐》诗:“于何车马日憧憧,李膺门馆争登龙。”宋苏辙《欧阳太师挽词》:“推轂诚多士,登龙盛一时。”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这恩荣锡衮封圭,不比那登龙御李。”鲁迅《花边文学·小品文的生机》:“其中固然有虽曾附骥,终未登龙的‘名人’,或扮作黑头,而实是真正的丑脚的打诨,但也有热心人的谠论。”唐李端《元丞宅送胡濬及第东归觐省》诗:“登龙兼折桂,归去当高车。”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敕赐及第》:“仰温树之烟,何人折桂?泝甘泉之水,独我登龙。”宋王禹偁《杏花》诗之五:“登龙曾入少年场,锡宴琼林醉御觴。”清钮琇《觚賸·河东君》:“登龙之客,杳至高閭。”4、泛指升官。阿英《晚清小说史》第二章:“至于为谋升官,上维新条陈,东抄西袭,以盼一顾的,更所在多有,实质上,不过是藉以登龙而已。”

龙尾:1、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杜预注:“龙尾,尾星也。”汉张衡《天象赋》:“歷龙尾以及箕,跨北燕而在兹。”2、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3、草名。乌蔹莓的别名。《尔雅·释草》“拔蘢葛”晋郭璞注:“似葛,蔓生,有节,江东呼为龙尾。”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乌蔹莓》:“俗名五爪龙,江东呼龙尾。”4、砚名。亦泛指砚。宋苏轼《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清钱谦益《赠砚》诗:“紫纯端砚镇书楼,牛后真令龙尾羞。”清蒋士铨《一片石·宴阁》:“取麟毫麝煤龙尾凤笺来。”5、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元欧阳玄《河防记》:“隄前置龙尾大埽,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繫之隄旁,随水上下,以破嚙岸浪者。”6、古国名。南诏的别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南詔,或曰鹤拓、曰龙尾……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参见“南詔”。7、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无锡西龙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吴所造也。”《隋书·酷吏传·崔弘度》:“弘度妹先适迥子为妻,及破鄴城,迥窘迫升楼,弘度直上龙尾追之。”《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筑道陂陀以上城,其道下附於地,若龙垂尾然,故曰龙尾。”8、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唐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清钱谦益《天启乙丑五月奉诏削籍南归》诗:“趁朝龙尾还如梦,稳卧牛衣得此生。”钱曾笺注:“宋敏求《长安志》:鐘楼鼓楼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李上交《近事会元》:含元殿侧有龙尾道,自平阶至地,凡詰曲七转,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尾下垂於地焉。”

龙尾道:1、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名。唐张籍《赠赵将军》诗:“身贵早登龙尾道,功高自破鹿头城。”《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2、借指朝廷。宋梅尧臣《赐酒》诗:“近亲龙尾道,远袭雀头香。”清赵翼《邸抄》诗:“黄髮召归龙尾道,翠云焚却雉头裘。”3、旧时城外至城上盘旋而上的隥道。《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元年》:“王先成请筑龙尾道,属于女墻。”胡三省注:“自城外筑墱道,陂陀而上,属于城上短垣。其道前高后庳,后塌于地,若龙之垂尾然,故谓之龙尾道。”

『步登龙尾道』古诗词出处:

早祭风伯,因怀李十一舍人(白居易)

与君趋紫庭。步登龙尾道,却望终南青。一别身向老,所思心未宁。至今想在耳,玉音尚玲玲。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