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杜鹃啼时花扑扑

2024-07-10 20:30:15

『杜鹃啼时花扑扑』诗句汉字解释:

杜:其本义是一种木本植物,即杜梨,棠梨,为名词。后引申为“利用土木筑堤防洪”等义,作动词用。《说文解字》认为“ 甘棠也”,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土”是声旁。 后有堵塞、封闭等意,即土塞木,或以木塞土。亦作姓氏。

鹃: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代孵,吃毛虫,是益鸟。形声。从鸟,从肙(yuān),肙亦声。“肙”意为“小巧的”。“肙”和“鸟”联合起来表示“小巧的鸟”。

啼:①出声地哭:悲啼。②(某些鸟兽)叫:鸡啼|月落乌啼|两岸猿声啼不住。

时:四时也。从日寺声。旹,古文时从之日。四时也。本春秋冬夏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释诂曰。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广雅曰。时,伺也。此引申之义。如不能辰夜,远犹辰告传皆云辰时也是也。表示时间,年代、时期,当前的、现在的,季节等含义;又是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旧时的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另外,时还是一姓氏(青岛即墨、日照读)。

花:草木花的总称;百卉含蘤。--《汉书·张衡传》。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杜甫《北征》;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扑:从手菐声。;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击,打。;形声。字从手从菐,菐亦声。“菐”意为“外皮”、“外衣”。“手”与“菐”联合起来表示“手持覆盖物去罩住目标”。本义:用覆盖物罩住目标。举例:扑火,就是拿湿被单等覆盖物去罩住起火处。

『杜鹃啼时花扑扑』诗句词语解释:

杜鹃:1、鸟名。又名杜宇、子规。相传为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其声哀切。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六:“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其声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唐杜甫《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羣鸟至今与哺雏。”明梁辰鱼《浣纱记·放归》:“遥看官道直如絃,闻鶗鴂,听杜鹃,家山应在白云边。”郭沫若《芍药与其他·蚯蚓》:“老百姓自然也不曾称赞过我们,因为他并没有具备着阿谀的辞令,不象你们诗人们动辄就要赞美杜鹃、同情孤雁那样。”参见“杜宇”。2、花名。又名映山红。唐李绅《新楼诗·杜鹃楼》:“杜鹃如火千房拆,丹槛低看晚景中。”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诂笺五》:“润州鹤林寺杜鹃,今俗名映山红,又名红躑躅者,此花在江东,弥山亘野,殆与榛莽相仍。”老舍《二马》第四段六:“春天杜鹃开花的时候,要多么好看!”参见“杜鹃花”。

鹃啼:1、亦作“鹃嗁”。相传杜鹃啼声凄苦。因多用以形容人的思念之苦或悲怨之深。元虞集《送王君实御史》诗:“鸎满輞川君定到,鹃啼劒阁我思归。”元王元鼎《雁传书》套曲:“鹃啼春思月中魂,花迷蝶梦窗前影。”清戴璐《藤阴杂记》卷一:“看阶前草緑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雀噪,恐有寃魂。”清赵细琼《喝火令》词:“鹤唳风声杳,鹃嗁月影寒。”参见“鹃魂”。

时花:1、应季节而开放的花卉。宋梅尧臣《乞巧赋》:“列时花与美果,祈织女而丁寧。”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落梅山房﹞外为园,古木时花,牡丹最盛。”

扑扑:1、盛貌。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清王士禛《复雨》诗:“今年稍稍宜雨暘,黍稷扑扑称叶长。”2、象声词。大多用来形容心跳声。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恰便是小鹿儿扑扑地撞我胸脯,火块似烘烘烧我肺腑。”清姚鼐《山行》诗:“布穀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峻青《黎明的河边》:“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我们身边扑扑的乱飞。”3、尘土堆积或飞扬貌。形容奔走劳顿。张天翼《“新生”》:“他那件重甸甸的中装大衣,他那两口重甸甸的小皮箱,都是灰扑扑的样子。”沈从文《天安门前》:“成串的骆驼队伍,从容不迫在灰尘扑扑的道路上前进。”

『杜鹃啼时花扑扑』古诗词出处:

山石榴寄元九(白居易)

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劚得厅前栽。烂熳一阑十八树

出自『山石榴寄元九』的句子:

  • 山石榴
  • 一名山踯躅
  • 一名杜鹃花
  • 杜鹃啼时花扑扑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