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丝纶阁下文书静

2024-07-12 21:08:18

『丝纶阁下文书静』诗句汉字解释:

丝:会意。从二糸。糸,细丝。本义蚕丝;丝,蚕所吐也。--《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素丝五总。--《诗·召南·羔羊》;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礼记·乐记》;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史记·货殖列传序》;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唐·白居易《重赋》

纶:1.较粗的丝线,多指钓鱼的丝线2.化学纤维的商品名称。中国暂行规定合成短纤维一律称作纶。长丝则在末尾加一“丝”字,如锦纶、锦纶丝、涤纶、涤纶丝等。〔纶巾〕古代一种青丝编织成的头巾。

阁:形声。从门,各声。本义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门限;閣,所止扉也。门开则旁有两长橜杆辂之,止其自阖也。--《说文》;高其闬阁。--《左传》。;所以止扉谓之阁。--《尔雅》÷懿行疏此阁以长木为之,各施于门扇两旁,以止其走扇。;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接屋连阁。--《淮南子·主术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唐·杜牧《阿房宫赋》

下:1.位置在低处的,跟“上”相反:~面,山~。2.由高处到低处:~山,~楼。3.方面,方位:两~里都同意。4.减除。5.用:~功夫。6.攻克,攻陷:连~数城。7.退让。8.用在名词后面。9.用在动词后面。;0.量词,指动作的次数:打十几~。1.(动物)生产:猫~小猫了。;2.少于某次数:不~三百人。

文: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文,;念为:、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书:形声。从聿,者声。聿,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書,著也。--《说文》。

静: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安静;宁静;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宵静女德,以伏蛊慝。--《国语·晋语》;本朝不静。--《吕氏春秋·音律》;静乃明几。--《吕氏春秋·审分》;莫不静好。--《诗·郑风·女曰鸡鸣》;清和肃穆,莫不静畅。--晋·支遁《八关斋会诗序》;又如静雅(安静);静鞭(帝王仪仗的一种,鞭形,振之作响,令人肃静。也叫鸣鞭”);静办处(安静的地方;静止,物体不运动(跟动”相反;怒则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本经》

『丝纶阁下文书静』诗句词语解释:

丝纶: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羣后。”唐杨炯《为刘少傅谢敕书慰劳表》:“虔奉丝纶,躬亲政事。”明徐复祚《投梭记·折齿》:“奉丝纶来报里阎,访贤才作楫济艰。”2、钓丝。唐无名氏《渔父》词:“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宋张先《满庭芳》词:“金钩细,丝纶慢捲,牵动一潭星。”明高明《琵琶记·官媒议婚》:“笑满船空载明月,下丝纶不愁无处。”胡惠生《赠王亦梅》诗:“西湖风景好,何日理丝纶。”3、即丝。粗于丝者为纶。三国魏曹植《车渠椀赋》:“緼丝纶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

丝纶阁:1、古代撰拟朝廷诏令的地方。唐白居易《紫薇花》诗:“丝纶阁下文书静,鐘鼓楼中刻漏长。”

纶阁:1、中书省的代称。为代皇帝撰拟制诰之处。《晋书·王湛王承等传论》:“或寄重文昌,允釐於袞职;或任华纶阁,密勿於王言。”《初学记》卷十一:“又中书职掌纶誥,前代词人,因谓纶阁。”明陈汝元《金莲记·捷报》:“无端司马登纶阁,催促西施上钓船。”清姚鼐《怀程鱼门舍人》诗:“淮南倒屣尽嘉宾,纶阁今称老舍人。”

阁下:1、指在藏书阁中。《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於阁下,从昭受读。”2、指在官署之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於阁下更作,无復向一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无。”3、古代多用于对尊显的人的敬称。后泛用作对人的敬称。唐赵璘《因话录·徵》:“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阁下。”唐欧阳詹《送张尚书书》:“前乡贡进士欧阳詹於洛阳旅舍再拜授僕人书,献尚书阁下:某同众君子伏在尚书下风久矣。”《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秀卿开言道:‘小生是李英,特到此访张胜兄弟,不知阁下是他何人?’”郭澄清《大刀记》第十六章:“日前承阁下盛情设宴,请我前去,适逢我因事不在,未能相会,深感遗憾。”

下文:1、文中某句或某段以下的文字。《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安老爷且不望下文,倒递给张老爷看。”2、比喻事情的发展或结果。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朱老虎派狗腿子苏沛霖账房先生到汤家要人。汤富海回说没有看见,吵了一通,没有下文,苏账房走了。”

文书:1、文字图籍。《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徧天下。”汉王充《论衡·别通》:“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2、书籍;文章。《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唐郑棨《开天传信记》:“頲拥篲趋庭,遗坠文书。客取视之,乃咏崑崙奴诗也。”宋朱淑真《夏日游水阁》诗:“独自凭阑无箇事,水风凉处读文书。”《三国志平话》卷上:“﹝秀才﹞坐间因闷,抚琴一操毕,揭起书箱,取出一卷文书。”3、公文;案牍。《汉书·刑法志》:“文书盈於几阁,典者不能徧睹。”唐元稹《望喜驿》诗:“满眼文书堆案边,眼昏伦得暂时眠。”宋苏轼《温陶君传》:“是时王方省览文书,日昃未食,见之甚喜。”《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太守﹞当下出了一纸文书给与缉捕使臣。”4、字据;契约。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便写了一张情愿受僱,专管牧畜的文书。”浩然《艳阳天》第三七章:“那天半夜,你到狮子院敲门找我,人没进来,你把个文书盒子塞给我了。”5、书札。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吴氏者,王丞相之姻家也,且多有王丞相文书。”6、从事书信、公文工作的人。老舍《月牙儿》十三:“她叫我帮助文书写写字,可是不必马上就这么办,因为我的字还需要练习。”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四章:“有一回,我把贫农的贫字,写成贪污的贪字了,乡文书把我好克了一顿,说我故意糟踏贫农。”7、文章和书法的合称。《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二引宋张潞《浯溪诗》:“两朝功罪乾坤定,二子文书日月光。”按,指唐元结撰、颜真卿书写的《中兴颂》。8、弹词的别称。参阅清范祖述《杭俗遗风》。

『丝纶阁下文书静』古诗词出处:

紫薇花(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丝纶阁下文书静相关的名字:

出自『紫薇花』的句子:

  • 丝纶阁下文书静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