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山寺去时通水路

2024-08-08 00:31:02

『山寺去时通水路』诗句汉字解释:

山: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山,土有石而高。--《说文》;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寺:形声。小篆字形,从寸,之声。寸,与法度有关。本义古代官署的名称。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如大理寺(职掌审核刑狱案件);寺,廷也,有法度者也。--《说文》;寺,治也,官舍也。--《一切经音义》;寺,官舍也。--《三苍》;寺,官也。--《广雅》。按,朝中官曹所止理事之处。;令骑奴还至寺门。--《汉书·何竝传》。注诸官曹之所,通呼为寺。;城郭官寺。--《汉书·元帝纪》。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列寺七里。--左思《吴都赋》

去: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动词字。有:去除、去处、去掉等意思,还具有很多释义,例如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表行动意向,与“来”相对,还有距离,差别,让别人与自己离远一些等意义。

时:四时也。从日寺声。旹,古文时从之日。四时也。本春秋冬夏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释诂曰。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广雅曰。时,伺也。此引申之义。如不能辰夜,远犹辰告传皆云辰时也是也。表示时间,年代、时期,当前的、现在的,季节等含义;又是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旧时的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另外,时还是一姓氏(青岛即墨、日照读)。

通:属于常用字。本意是通达,没有障碍。后引申为到达目的地,又引申为互相连接无阻断。也指使知道、传达于对方,或了解、懂得,这两种意思具抽象义。通也可以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用作名词;又由道路无阻塞,转指文句通顺,还引申为普遍适用的、贯通的意思;也引申为全部、从头至尾;也可作副词,表示全部、十分。读“”的音时,作量词用,用于文书,表示一份;用于击鼓等行为,表示一阵,一遍。

水: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2,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水,准也。--《说文》;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五行一曰水。--《书·洪范》;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水曰清滌。--《礼记·曲礼》;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路: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路,道也。--《说文》;路,途也。--《尔雅》;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艮为径路。--《易·说卦》;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山寺去时通水路』诗句词语解释:

山寺:注释(1):指大林寺。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大林寺桃花》白居易注释(2):即秦州麦积山瑞应寺。诗句: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出自:《山寺》杜甫注释(3):即云龙山上的台头寺。诗句: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出自:《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陈师道

去时:解释为结束。

通水:1、疏通水道。宋苏轼《策断三》:“而闔庐、夫差又逞其无厌之求,开沟通水,与齐晋争强。”宋苏辙《子瞻喜雨亭北隋仁寿宫中怪石》诗:“累石作臺秋蘚上,凿汧通水细渠清。”2、引水系统开始供水。《光明日报》1989.11.26:“引黄济青工程正式建成通水。”3、谓做内应,通敌。吴天《丝场泪》第十章:“刚才你说回来叫他去庵堂,原来是通水叫他跑了,快把人交出来。”《小说月报》1981年第7期:“这一手被看破了,一个牛高马大的渔民,在他脖颈上劈了一掌,怒喊道:‘你通水!’”

水路:1、水上航行的路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汳水》:“《续述徵记》曰:‘刘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缘汳故沟,斩树穿道七百餘里,以开水路。’”《书·禹贡》“达于河”唐孔颖达疏:“《传》云:‘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是言水路相通,得乘舟经达也。”《水浒传》第十六回:“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当时没有从旱路出兵,而是采取的水路,看来是有直捣幽燕(安禄山的根据地)的想法。”2、古代皇室贵族出行时,令人前导且洒水于路,谓之“水路”。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设凡贵游出,令一二十人持镀金水罐子前导,旋洒路过车,都人名曰‘水路’。”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公主出降》:“公主出降亦设仪仗行幕,步障水路。凡亲王公主出则有之。皆係街道司兵级数十人,各执扫具、镀金银水桶,前导洒之,名曰‘水路’。”

『山寺去时通水路』古诗词出处:

送饶州张使君(姚合)

千里连连是稻畦。山寺去时通水路,郡图开处是诗题。化行应免农人困,庭静惟多野鹤栖。饮罢春明门外别,萧条驿路夕阳低

山寺去时通水路相关的名字:

出自『送饶州张使君』的句子:

  • 鄱阳胜事闻难比
  • 千里连连是稻畦
  • 山寺去时通水路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