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邀欢笔下与杯中

2024-08-10 13:31:14

『邀欢笔下与杯中』诗句汉字解释:

邀:字从辵,从敫,敫亦声。“敫”意为“从一点扩散到广阔空间”、“由点扩散到面”。“辵”与“敫”联合起来表示“从一个国家派出使节到各地去请各国国君前来该国参加盛典”,或“新郎家广发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本义:广泛迎请。散发请柬

欢:形声。从欠,雚声。本义喜悦,高兴;欢,喜乐也。--《说文》;君子不尽人之欢。--《礼记·曲礼》;夫妇不得不髈。--《荀子·大略》;若果养乎?予果欢乎?--《庄子·至乐》;许子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韩非子·说林上》;而大国与之懽。--《战国策·秦策》;饮酒则欢乐。--《庄子·渔父》;今日之欢。--《汉书·李广苏建传》;众宾欢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奉一日之欢。--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笔:会意。从竹,从聿。聿),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筽,秦谓之筽。从聿从竹。--《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不能竟书而搁笔。--清·林觉民《与妻书》

下:1.位置在低处的,跟“上”相反:~面,山~。2.由高处到低处:~山,~楼。3.方面,方位:两~里都同意。4.减除。5.用:~功夫。6.攻克,攻陷:连~数城。7.退让。8.用在名词后面。9.用在动词后面。;0.量词,指动作的次数:打十几~。1.(动物)生产:猫~小猫了。;2.少于某次数:不~三百人。

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也是多音字。

杯: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多为圆筒状或喇叭状,材质多为木、金属、玻璃或陶瓷。

中:单一结构造字法:指事简体

『邀欢笔下与杯中』诗句词语解释:

邀欢:1、寻求欢乐。唐高适《陪窦侍御泛灵云池》诗:“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驄。”明陈所闻《月云高·花下迟王美人不至》曲:“花明春尽,邀欢载尊酒。”

笔下:1、书写时落笔的地方。唐韩愈《醉后》诗:“淋离身上衣,颠倒笔下字。”柯岩《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于是我,作为一个作者,也马上看见了我笔下众多的人物,怎样纷纷纭纭地走上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2、指文章。《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我如今大胆出个题目,你做一篇,我看看你笔下可望得进学?”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一:“有一个姓贺的,写得一手好颜字,可是笔下不很通顺。”3、指写作才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这个人笔下飞快,一面説完了,一面也写完了。”克非《春潮急》一:“文化水平不错,嘴头笔下都很来得。”4、指写作的措词和意向。参见“笔下超生”。

杯中:1、指杯中之酒。明卓人月《花舫缘》第一出:“吾何痛,且尽此杯中。”2、指杯中之酒。语出:明卓人月《花舫缘》第一出:“吾何痛,且尽此杯中。”

『邀欢笔下与杯中』古诗词出处:

同诸公会太府韩卿宅(姚合)

九寺名卿才思雄,邀欢笔下与杯中。六街鼓绝尘埃息,四座筵开语笑同。焰焰兰缸明狭室,丁丁玉漏发深宫。即听鸡唱天门晓

出自『同诸公会太府韩卿宅』的句子:

  • 九寺名卿才思雄
  • 邀欢笔下与杯中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