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东夷愿闻道

2024-05-08 15:39:16

『东夷愿闻道』诗句汉字解释:

东: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东,动也。--《说文》;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君,日也。--《广雅·释天》;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东方之人。即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西南僰人,焦侥从人。葢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惟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从大。则与夏不殊。夏者,中国之人也。从弓者,肃慎氏贡楛矢石砮之类也。

愿:愿,本义为谨慎;现义为心愿,愿望。《说文解字》曰:愿,谨也。从心,原声。鱼怨切。

闻:本义为听到、听见。引申指知道、听说,又引申为传达、达到,再引申为报告、使听到,还引申指闻名,并由此引申为名声。另外闻也指听到的东西,主要指知识,也指传闻、事迹,用作名词。后来用鼻子嗅气味也叫闻。

道:形声。从辵,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道,所行道也。--《说文》;一达谓之道。--《尔雅》;道坦坦。--《易·履》;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东夷愿闻道』诗句词语解释:

东夷:1、东夷,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礼记·曲礼下》:“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楛矢。”唐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河北、山西的北部是所谓北狄,陕西的大部分是所谓西戎,黄河的下游是所谓东夷。”2、东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称呼上是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或是对东方各部落的泛称,也是汉族的族源之一。《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嗟彼东夷,凭江阻湖,骚扰边境,劳我师徒。”李善注:“东夷,谓吴。”3、考古上,东夷文化发源于鲁中泰沂山区(今山东省中南部),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清顾炎武《羌胡引》:“东夷跳梁歷三世,四十五年称伪帝。”4、称呼上,夏商周时期,东夷作为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秦汉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国以东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明陆深《春雨堂随笔》:“今世所用摺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於东夷……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餘,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摺扇,盖自北宋已有之。倭人亦製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出自东夷果然。”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倭缎》:“凡倭缎製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

闻道:注释(1):听说。诗句: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出自:《送友人寻越中山水》李白注释(2):听说。诗句: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出自:《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注释(3):听说。诗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出自:《梅花绝句六首(其三)》陆游注释(4):闻听说,在这里引申为得到,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者是懂得道理。诗句: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出自:《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黄庭坚注释(5):听说。诗句: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出自:《西江月》苏轼注释(6):听说。诗句: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出自:《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韩愈

『东夷愿闻道』古诗词出处: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草字(姚发)

中夏授参谋,东夷愿闻道。行轩玩春日,饯席藉芳草。幸得师季良,欣留箧笥宝。

东夷愿闻道相关的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