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生日期:
姓名:
出生日期:

茅山道士共追寻

2024-07-06 20:49:22

『茅山道士共追寻』诗句汉字解释:

茅:形声。从苃,矛声。本义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茅,菅也。--《说文》。按,菅之不滑泽有毛者,可缩酒;又以为藉。;藉用白茅。--《易·大过》;昼尔于茅。--《诗·豳风·七月》;祭祀共萧茅。--《周礼·甸师》;白华菅兮,白茅束兮。--《诗·小雅·白华》;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尔贡包茅不入。--《左传·僖公四年》;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山,土有石而高。--《说文》;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道:形声。从辵,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道,所行道也。--《说文》;一达谓之道。--《尔雅》;道坦坦。--《易·履》;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士:事也。数始於一,终於十。从一从十。推十合一为士。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1.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姓。

共:供奉;不共神祗。--《国语》;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恭敬。通恭;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虔共尔位。--《诗·大雅·韩奕》;公卑杞,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共承嘉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集解敬也。;又如共命(敬从命令);共勤(恭谨勤劳);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供给;供应。通供;共其羊牲。--《周礼·羊人》;事之共给。--《国语·周语》

追:动词,本义:追赶;或:使追赶对象回来。

寻: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长度单位,即伸开两臂的长度,合古代八尺。 [2] 《说文解字》又解释为抽出丝的头绪并整理它,由此引申为治理。测量是为了探究,故”寻“表示搜求、查找,又有沿着之义,由此引申为连接不断,又引申指时间,表示随即、不久。

『茅山道士共追寻』诗句词语解释:

茅山:1、山名。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原名句曲山。相传有汉茅盈与弟衷固采药修道于此,因改名茅山。《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昔汉有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

山道:1、山上的路。《汉书·西域传上·尉头国》:“﹝尉头国﹞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北史·附国传》:“﹝其王﹞欲献良马,以路险不通,请开山道,修职贡物,煬帝以劳人不许。”

道士:1、有道之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汉刘向《新序·节士》:“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后汉书·第五伦传》:“﹝第五伦﹞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名姓,自称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輒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书·王莽传下》:“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讖记。”晋郭璞《游仙诗》之二:“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唐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君昆弟六人,先君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郑之滎泽尉,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説。既去官,絶不营人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潘烂头》:“潘烂头,不知何许人,为道士于京江,有异术。”3、道教徒。《梁书·沉约传》:“﹝沉约﹞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称禪代之事,不由己出。”《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齐主还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为沙门。”胡三省注:“道家虽曰宗老子,而西汉以前未尝以道士自名,至东汉始有道士张道陵、于吉等,其实与佛教皆起於东汉之时。”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受罪有和尚道士可以超度,想呼奴唤婢则有泥塑的金童玉女。”4、佛教徒;和尚。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恢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潜曰:‘君自覩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清昭槤《啸亭杂录·王树勋》:“松公故喜佛法,树勋投其意指,公大赏鉴,因命易装为道士。”

追寻:1、追随;跟随。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一:“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黄节注引何焯曰:“高蔡句谓兄弟数出游也。”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六:“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元年》:“仪卫亦惧祸不敢追寻,唯整部伍别在一处,瞻望而已。”2、跟踪寻找。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九:“蓬莱入海底,何处可追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孟沂﹞到得半路,忽然不见。馆僕赶去追寻,竟无下落。”康濯《水滴石穿》第七章:“吉吉随后又找上几个人追寻凶手。”3、指追求。碧野《忆吕荧》:“青年男女谁不钟情?吕荧也有过这种幸福的追寻。”4、追忆,回想。《晋书·谢安传》:“追寻前事,可为寒心。”南朝宋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追寻栖息时,偃卧任纵诞。”《南史·萧子显传》:“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

『茅山道士共追寻』古诗词出处:

送杨州判官(一作赠茅山杨判官)(张籍)

应得烟霞出俗心,茅山道士共追寻。闲怜鹤貌偏能画,暗辨桐声自作琴。长啸每来松下坐,新诗堪向雪中吟。征南幕里多宾客

茅山道士共追寻相关的名字:

出自『送杨州判官(一作赠茅山杨判官)』的句子:

  • 应得烟霞出俗心
  • 茅山道士共追寻
  • up